胶质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0.49%,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平均在手术、放化疗后半年左右复发。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按死亡率顺序排位,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
2018年经过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专家们不懈的努力,在胶质瘤诊治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1.癌症引起的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有助于肿瘤的免疫逃逸。该现象在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中尤其严重。GBM基本上局限于颅内,但常常引起机体免疫系统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目前,还未充分认识这类特征性的T淋巴细胞减少症的病理机制。
2.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侵袭性极强和无法治愈的恶性脑肿瘤,总体生存期中位数15个月。驱动GBM发生的突变起源细胞可能是疾病进展的基础,也是开发治疗新手段的方向。
3.寨卡病毒(ZIKV)作用的靶点是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而不是已分化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神经细胞。所以可将改良的寨卡病毒(ZIKV)载体注射至手术切除肿瘤边缘以靶向治疗残留的肿瘤干细胞。这种疗法既能防止局部复发,又能减少邻近的神经组织损伤,可能成为胶质母细胞瘤病毒疗法的一个重大突破。
4.日本的Suzuki Y等学者通过对15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TGN-020水通道蛋白PET显像,结果发现,星形细胞瘤Ⅲ级和Ⅳ级的平均标准摄取值均高于正常白质,并且Ⅳ级星形细胞瘤的平均标准摄取值显著高于Ⅲ级。因此TGN-020水通道蛋白PET成像能够有效鉴别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5.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仍然是胶质瘤综合治疗中首要的一步,但在少突细胞胶质瘤及相关的分子亚型中,肿瘤切除程度(GTR vs. STR)对预后带来的影响发生了减弱。这可能和少突细胞胶质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及其生长惰性有一定联系。
6.传统的定位方法有时难以精确定位纤维束。因此,术中3D识别运动纤维束能够避免脑肿瘤手术中损伤神经纤维。作者开发了一种新颖的定位方法,该方法能够对运动纤维束进行3D识别,避免术中损伤。
7.临床试验表明TTFields联合替莫唑胺对比单纯替莫唑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明显提升,可作为新诊断或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准辅助治疗方式之一。
8.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胶质瘤是手术的理想目标。针对无强化的WHO Ⅱ级的低级别胶质瘤(LGG),常通过术前MRI(preOP MRI)的FLAIR高信号区来描绘肿瘤边界。因手术损伤可引起脑组织缺血,依据术后72h之内的早期MRI(epMRI)的FLAIR高信号区常常会对残余肿瘤作出过多估算;由此认为epMRI的FLAIR高信号区与患者预后可能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