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省医神外的拓荒者,在他的努力下,省医神外团队从无到有,成功摘得全省重点学科的桂冠;他是首批山西名医,卫生部两次授予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文明个人称号,王忠诚院士和钟南山院士均对他褒奖有加;他从医55年,已数不清曾做过多少例颅脑手术,从死神手里抢救回难以计数的生命;他醉心于工作,从未间断,86岁高龄的他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救死扶伤的最前沿……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坚持做着平凡的事,却走了一条平而不凡的人生之路。
他就是山西名医、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名誉主任、首批终身教授获得者王树荚。
小身材迸发出大能量
1961年,王树荚主任从山西医学院毕业,分到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工作。当时,山医一院是我省唯一开展神经科的医院,在这里他积累了一定的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和临床经验。1969年底,“文革”运动热潮未退,又进入紧张的战备疏散期,首当其冲的是太原市各大医院全部疏散到偏远农村,当时我省仅有的4、5位从事神外专业的人员也都随着山医一院战备疏散离开了太原,一时间全省神外专业几近停顿。情急之下,省卫生厅决定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举办全省首届脑外科学习班,借调王树荚主任和省卫校贾守仁承办学习班。王树荚主任临危受命,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省人民医院。当时的省医既无神外专业人员,又从未开展过神外临床工作,加上其他医院人员都下放到农村,看病的人纷纷涌到省医,一时间造成工作人员空前繁忙,每个科室都应接不暇,在这种繁忙的情况下,哪有精力和时间再顾及一个陌生而又繁重复杂的神经外科,从领导到一般人员都十分发怵。面对这种局面,王树荚主任既要应付临床工作,又要面对30多个来自全省各地区、厂矿、部队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学习,同时肩负两项重任,他选择迎难而上,挑起重担在省医办起了学习班,同时也开展起神外临床工作。教材没有自己编,没有帮手,他就一个人兼负医生、护士、老师、工勤人员等多个角色,竭尽全力满足来诊的病人需求,尽管身单力薄,但也极力不误每一个病情和救治的机会,努力做到使病人转危为安。同时,也没有丝毫放松对如饥似渴的学员们的教学任务。
经过王树荚主任的努力,办学习班的任务顺利完成了,而艰苦复杂的神外临床繁重的工作,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善,环境、条件以及专业人员缺乏的窘境作为一种压力,依然重重的压在王树荚主任的肩头。有时送接病人作X线检查,为了争分夺秒,他常会和病人家属共同抬上担架,将病人送接到位。遇上了停水停电,手术无法进行,他就跑到电工房恳求送电,又和家属抬上水桶送到手术室,为了争取时间,不耽误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窗”,王树荚主任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唯独不愿丧失手术良机。
尽管在这种困难局面下,王树荚主任通过单打独斗开创出神外专业的同时,他还不忘引进新技术,绞尽脑汁找机会开展一些新疗法,实现业务上的突破。1972年,他在前人开展脑出血外科治疗失败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改进方法,顺利完成我省首例脑出血肿清除术;1978年,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将仅有的几位神经内、外科专业人员抽调组建了省医最初的神经科,初步摆脱了单枪匹马的窘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科学的春天来了,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创名牌专业学科的念头又涌上了他的心头。在他看来,设备落后是发展缓慢的最大的瓶颈,必须首先突破。于是他用大量的时间去考察、写报告,反复向领导汇报和请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建议受到了领导的支持,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通过省卫生厅,逐步为省医争取到如CT、手术显微镜、磁共振、CUSA、颅内肿瘤碎吸机、双极电凝等多项高精尖设备的投放使用,这些设备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神经外科专业发展的步伐,这也为省医神经外科的发展甚至对整个医院医疗技术发展提供了巨大资源和条件。
90年代中期,省卫生厅组织专家教授严格评审选拔,终于确定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为山西省神外专业重点学科,这也是全国各省神经外科重点学科中唯一不是在教学医院而能获得的重点学科专业。2015年,又经全国神外学会委员会选拔为全国神外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经过40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的神经外科已发展为集临床、教学、科研、急救为一体的重要专业基地,这里面离不开省医神外团队的共同努力,更凝结了王树荚主任不知多少的心血和汗水。
为病人殚精竭虑 他从不轻言放弃
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神经外科在我省地市级医院,还是空白的时期。有一次他到长治为一颅脑重型外伤会诊时,长治和平医院接诊了一名三岁多的小孩,孩子患的是小脑半球肿瘤,因病长期呕吐,导致瘦的皮包骨头,电解质紊乱,已处频危状态,在场的医生都束手无策。他们听说王树荚主任来到长治市,便急忙把他请去。当时该院条件很差,从未开展过这样的手术,又不能把病人马上远送太原,当时情况是病儿已处于频危脑症状态,确诊的手段没有,根据经验判断是后颅窝肿瘤,在当时手术难度极高。王树荚主任明知这是一次困难的挑战,然而放弃就是置生命而不救治的内疚。他勇敢承担,立即决定进行手术抢救。术中,由于麻醉师对小儿技术经验不足,手术中气管插管竟脱了出来,他既不埋怨也不气馁,立刻临时捂住伤口,下了手术台亲自帮助把气管插管再次插好,手术接着进行。真是好事多磨,没过一会,输液管又堵了,因孩子小,身体极度衰弱,连一条好血管也找不到,王树荚主任凭着多年练就的静脉穿刺技术,费尽辛苦终于又给孩子扎上液体,继续手术。经过八个多小时的艰苦努力,成功地为孩子切除了脑瘤,为当地医院医护人员做了一台既惊险又精彩的手术抢救,同时也增强了基层医生对神经外科的深刻认识和信心。
“病人以生命相托,那是对医生莫大的信任。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希望,都要尽千百倍的努力,即使付出再多的心血和辛苦也在所不辞!”王树荚主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是用他的精神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德艺双馨 用坚守呵护科室未来
王树荚主任常说:“我从来不怕别人学会我的技术,只有让更多的人成为治病救人的高手,才是医者真正的情怀。”他救死扶伤、不计得失、提携后学也一直为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同事和学界同行津津乐道。
今年四月的一天,晚上九点多,医院会议中心内灯火通明,王树荚主任站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讲台,向年轻医学生们分享自己从医生涯的学识与感悟,他讲话声音干净、清晰,八十六年的人生经历随着他的讲述娓娓道来。
这并不是王树荚主任第一次向全院的青年住院医师和学生授课,近年来,每当有新的一批青年医师来医院学习或培训时,他都会受邀登上讲台,将自己从医一生的珍贵经验与职业素养传教给年轻的一代医生,协助青年医生茁壮成长。
直到现在,王树荚主任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和科里的同志们一道,参加科室大查房和病历讨论,专家门诊也从未缺席。每当遇到危重手术病人,他都要严格把关,一些重大手术,他都会到手术室,为年轻同事们出出主意鼓鼓劲,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他常在上下班时,要对危重病人查看一遍,病人吃喝多少,引流量多少,他都要做到了然于胸。科里的医生相互开玩笑道:“你负责的病人情况,别想哄了王主任,他甚至比你还清楚病人的情况哩”。
伟大始于平凡,理想铸就辉煌。王树荚主任就是这样一个平凡人,做着平凡的事,但他坚持“始于患者需求,终于患者满意”的宗旨,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使平凡铸就了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