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西省人民医院首批终身教授获得者王大骏
2017年,5月5日,立夏。
16时左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从门外慢慢走了进来,操着一口标准的北京口音与我们打招呼。他步履稍显蹒跚,不过饱满的精气神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位87岁还在出门诊的医生,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朴素的衣着,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山西名医——山西省人民医院原消化科主任王大骏教授。
岁月如歌
王大骏主任于195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事临床工作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漫漫行医之路,至今回忆起来仍令人感慨万千。
1949年10月1日,还在北京医学院读大二的他作为纠察员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他看到的是雄伟的天安门、招展的红旗海洋、激动的人群、整齐划一的军车、战机和响彻天际的呼喊声,他还有幸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一切都在年轻的王大骏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目睹共和国的诞生这件大事是我最难以忘怀的,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激动!”王主任笑呵呵地说道。从那一刻起,王主任就决心为这个新诞生的共和国奋斗终身。
1972年6月22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天上午,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室收治了一位遭电击的病人——380伏电压、心脏和呼吸骤停24分钟、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以王大骏主任为组长的抢救小组立刻投入到抢救工作中。经过多学科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将这位被判“死刑”的心脏骤停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高超的医术、紧密的协作配合都是这次“壮举”不可或缺的因素,王主任和他的团队谱写了平而不凡的动人篇章。参与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由此受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
1978年,王主任被卫生部派往喀麦隆进行为期两年半的对非医疗援助,并担任中国医疗队吉德队队长。在该国工作期间,他先后组织成功抢救了急危重症患者70余人,并写出了丝虫病在非洲流行的情况调查报告。别样的风俗、迥然不同的非洲风景、朴实善良的当地民众,异国工作经历给王主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给我们开车的司机达乌达还记得我这个Doctor”,多年后的王主任在自己的《回忆非洲》里这样写道。
医术精湛
医生的首要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而仅靠一颗善良的心是无法为患者祛除病痛的,刻苦钻研以提高医术是每一个医生必须做到的,而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医治每位患者就成为了王主任的信条。
1981年回国后,王主任便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及消化内镜的研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择期硬化疗法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内科急腹症的急诊胃镜检查及内镜——微波治疗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出血率,大大提高了病患的康复率。其中微波治疗胃肠道息肉获1993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王主任成为我省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科学理论永远是指导实践的明灯”,王主任在全国性及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肝病、消化系统、内分泌等众多学科,对医学科研领域的贡献是不言而喻。
王主任的精湛医术不仅在临床上治愈了众多患者,而且又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医生,这些遍布省内外的青年才俊在他的带领下用真情和爱心唱响着卫生事业的新凯歌……
知行合一
从1957年调入山西省人民医院至1992年退休,王主任退休后又作为返聘专家继续忙碌在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工作岗位上,半个世纪来他这种坚守精神,值得每一位年轻医生学习。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消化内科医生,做的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谈不上作了什么贡献。如果能称得起‘贡献’的话,就是我从毕业至今从未离开过临床工作,包括动荡的十年依然奋战在一线。”这是王主任最引以为豪的。
建院之初,条件差、时间少是摆在内科医护人员面前最大的问题。为了救治病人,每个人都要做“多面手”——既能看心电图又能做穿刺,还要管急诊,值一线班或二线班。就这样大家都坚持着挺了过来,到最后形成了技术比较全面的“多面手”。
动荡的十年中,医院的各项工作都遭到了破坏,“中心工作”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治不好病会死人,带不出学生会断后路,不搞科研会落后,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王主任他们学会了抢时间、挤时间。只要没有病人抢救就千方百计充实自己,搞科研、出成果、带学生。“知识小讲座每周都有,每天早晨交班后就集体学1—2味中药”,王主任回忆道。在这样的坚持下,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60年代积累了过百例的肝穿活检病例,先后建立了血液实验室、胃镜室等等。
从1961年起开设干部门诊,王主任一干就是56年。每周一的上午他都风雨无阻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至今慕名而来者依然络绎不绝。
新形势下各个科室业务水平飞速提升,人才辈出,这让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的王主任感到欣慰,也更加信心十足。
坚持来源于医生的责任心,来源于患者的需要,来源于为患者祛除病痛后的成就感。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要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就要投入一万个小时的努力”,王大骏主任60余年的行医生涯为“一万小时定律”做了完美的诠释。
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苏万物,悬壶济世救众生”,“仁”是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最高道德标准,一个医生的第一堂课就是医德,医术再好的医生没有医德也是惘然。
王主任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与人为善”,而这背后就藏着一颗“视病人如亲人”的仁爱之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山西省人民医院的消化科专家门诊,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给患者诊病,那就是王主任。“哪里不舒服呀?”、“以前有没有胃病史啊?”、“记得来复查哦。”吐字清晰、态度和蔼,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全然没有大专家的架子,一遍遍耐心地给患者讲解着注意事项,这就是王主任平日里诊病时的画面。前来求诊的患者都是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被治愈的患者提到王主任直竖大拇指,网上留言的患者评价更是好评如潮,类似“睿智”、“和蔼”、“医术高明,经验丰富”、“难得的好大夫”、“很满意”、“效果不错”的字眼比比皆是,这是对王主任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最大的肯定。
“看到病人痛苦,我的心真的会疼”,“其实我们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想他们多么不容易”,这是王主任常说的。无欲念、无需求,只是决心拯救患者的痛苦,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因此,1994年、2005年王主任两次被医院授予“医德楷模”称号,2017年被授予首批终身教授。
殷殷希冀
优秀的年轻医生始终是医疗事业的未来,年轻医生有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术,这是建设医疗事业所必须的。年轻一代的医生赶上了如今的好年代,条件好、机遇多,竞争也是激烈的,所以年轻医生要扎实自己的技术,重视实践,有“如履薄冰”的意念,有一颗“病人痛苦时心真的会疼”的慈悲心,时刻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名医生。
“多对病人笑一笑,多为病人想一想”,行医至今60余年,王主任用他的身体力行践行了“大医精诚”,这四个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他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