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山西援沪医疗二队 王超
鲁迅先生的书中说:“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同样,我们来到奋斗的路口,向左是一条路,向右也是一条路。
路是奋斗出来的,既然已经选择,我们就该拼尽全力,当下的路走好,每一步都算数。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心。2020年援鄂是这样,2022年的援沪更是这样。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不去想花哨的招式,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重症病房,就只有一门心思,抓紧时间干!因为患者的病情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拖延和马虎。

记得那天晚上,我刚接班在床边整理管路,这时患者心电监护突发异常,我下意识直接进行胸外按压,并呼救值班医生韩俊及同组的护理老师来帮忙。转眼,“一医四护”的抢救模式顺利拉开,由于患者为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韩医生负责观察病情及下口头医嘱,杨志敏老师登记口头医嘱并记录抢救过程,马翡斐老师进行静脉通路维护及用药,康金老师跟我一起进行轮换胸外按压,很快,患者心律恢复。虽然,抢救时间不长,但效率和质量很高,更令我惊讶的是,我们才一起搭班两天,就有这么高的信任和契合度。其实后来仔细一想,这归功于平时院内对大家抢救技能的培训及不断积累丰富的抢救经验,能在第一时间找准角色,站对位置,使整个抢救紧凑、流畅且有效;这归功于杨老师和马老师在抢救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归功于我们一起奋力抢救的积极态度和拼尽全力的使命感!
下班回到驻地,我久久不能平息,兴奋于即使穿了笨重的防护服,我们依然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兴奋于即使刚合作第二天,就有如此高的团队凝聚力。真心为我们拼尽全力感到自豪,真心为我们无悔的努力付出感到荣耀。
讲述人:山西援沪医疗二队 刘小燕
“张大夫,快来!3床血氧有点低,过来看看!”“蔚主任,快来!5床血压在下降!”这就是我们重症小组日常工作的状态。没进病房前,想着要慢慢走路,稳稳干活,进到重症监护病房后,迅速进入状态,脚不离地,哪怕防护镜里都是雾气,也要在仅剩的那点光亮中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生怕自己错过。
还记得上个夜班,我管的患者心率忽然往下掉,我立刻作出判断和操作,一个班下来,里面的刷手衣湿了大半,护目镜也全是雾气,可是看到患者安好无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从死神手里抢人,这就是我们重症监护室的工作,看到患者安好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们的组长大姐姐杨倩,协助我们每个人管理好病人,生活中也时常询问关心我们的心理状况;我们组唯一的男同胞杜甜,我们称他为“血气小王子”,因为有他在,我们永远不会担心有采不出来的血;我的组员兼闺蜜秦苗苗,如果没有她每天陪我“云聊天”,我想我的压力会很大吧!还有关淑芳,跟她在一起学到了很多心电图的专业知识。

厚厚的防护服,充满雾气的护目镜,不太灵活的双手,这些都不能阻挡我们守护患者、战胜疫情的决心,让我们一起静候上海的夏日暖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