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世上哪有什么英雄啊,不过是有人需要帮助,有人恰好被需要罢了。
讲述人:山西援沪医疗二队 仝凌

4月25日上午8点多正在手术台上做冠脉造影的我接到驰援上海的通知,下午2点就要集结出发。下了手术我就立马收拾好了个人生活和防疫物资,在医院的出征动员大会后带着三晋人民和医院的重托,踏上了援沪征程。
初来乍到,这座原本热闹的城市变得空空荡荡,大街小巷里基本没有一个人影。我们这次支援上海的主要任务是进驻定点医院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这里是全院重病人最集中的地方,我们就是要竭尽全力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任务之重,不言而喻,但这也正是彰显我们省医力量的时候。
抵沪后前两天我们反复进行个人防护措施的演练、考核,包括防护服的穿脱、手卫生、宿舍清洁区和污染区的布置等等,并且认真学习讨论新冠肺炎第九版诊疗指南,线上参加闸北中心医院组织的操作系统培训,一切都在为入舱前做足准备。随后正式入舱,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和当地医护完成了沟通、对接,很快就开展了工作。
我们是一支集重症、呼吸、心内、急诊等多学科一体的医疗团队,都是各自专业的骨干力量。虽然来自不同的科室,起初的相互配合略显生疏,但我们定期开展线上的医护讨论,很快就扫清了一切医疗工作中的障碍,短短几天我们医护配合就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工作中大家各显神通,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比如: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心静脉置管、床旁超声检查、心肺复苏抢救、吸痰、翻身拍背、皮肤护理等等。虽然我们每天需要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或面屏入舱工作6小时,经常会错过吃饭,又不敢饮水,工作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视物模糊,但大家都咬着牙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为了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我们每天晚上还要进行两到三个小时的线上业务学习,还制定了严格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等。一切都是为了患者,为了抗疫的最终胜利,看着一位位患者呼吸逐渐平稳、核酸渐渐转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正是我们省医“心中有大爱,行为有担当”的精神!
待到疫情结束时,我们不会再烦恼人山人海的拥挤,因为那才是繁华盛世;我们也不会再抱怨车水马龙的拥堵,因为那才是国泰民安!
讲述人:山西援沪医疗二队 崔璐萍

如果说援沪最开始面对救治任务还有一些紧张不适,那么现在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担当,是换个地方工作的坦然。
每天在ICU听见输液泵滴滴答答的声音,看见监护仪闪动的一排排数字,一台台的呼吸机,一个个俯卧位的患者,真正理解“大白不是真的无畏、勇敢就行的”,更需要系统专业知识和扎实深厚的内功。虽然转过科、做过住院总,还是觉得重症ICU要求的各种医学知识更深更细。
当得知瑞金医院重症专家陈德昌教授要进舱查房,我还是有些紧张,在去往医院的路上,心中默背好几遍所管患者的病史、治疗方案、化验结果、异常指标和处理措施,甚至都和上级医师演练一次。果然,陈教授还是查了我的患者,带着忐忑我认真交流,顺便还请陈教授答疑解惑一番,能得到这样的全国大咖指导也是一种荣幸呀!
在ICU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心理压力是无形中慢慢增加的,在这里工作,我希望自己治疗的那些老爷爷老奶奶可以等到疫情结束和子女团聚。如果不是这样的见面方式,他们或许应该会抄着一嘴上海话,给我指路或者讲讲弄堂里的故事吧,真希望是这样啊。
我突然理解了“人世间”的曲中意——“有多少苦乐就有多少种活法,有多少变化太阳都会升起落下”。希望此行不留遗憾,有朝一日可以给我的孩子们提起,我曾经为上海努力过,想必那时的我,说着这样的话,应该是满脸洋溢着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