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山西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北京设立集散点,承担起晋籍归国人员的分流、筛查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KICU病区副主任周晓霜第一时间主动报名,随后被单位派往首都国际机场参加了这场“国门”抗疫战,为严防境外输入、守好“国门”第一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做科研实验的周晓霜
近日在公布的第七批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名单中,周晓霜赫然在列,同时她还是“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留美博士后,5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篇。在抗疫的关键时刻,作为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周晓霜谱写了新时代山西优秀青年人才的使命与担当。
“现在顾不了小家了”
周晓霜有一个“双医家庭”,丈夫姚佳是山西白求恩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疫情发生后,她和姚佳都在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湖北,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姚佳作为山西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奔赴湖北省天门市的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工作,直到3月底才平安凯旋。
3月12日,姚佳还奋斗在一线,周晓霜得知国家需要专业医务人员守卫海关,她未问丈夫归期,毅然把孩子托付给60岁的婆婆,再次主动报名,毫不犹豫地赴京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

在首都国际机场参与晋籍撤侨防控工作
“孩子才4岁,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我们前后脚外出工作,挺对不起他的。”虽说周晓霜心有不忍,但作为医生,她深知此刻正是需要医生出力的时候。
周晓霜清楚地记得,丈夫姚佳作为第一批援鄂人员,出发前不知道一线的疫情情况,生死未卜。同样作为第一批赴京的医务人员,周晓霜出发前同样不知归路,只好含泪交代家里老人:“疫情当前,医务人员支援一线责无旁贷,孩子就拜托你们了。”
“现在顾不了小家了,有了国家,才能有我们的小家庭。”有国才有家,今年春天,周晓霜和姚佳第一次特别深切地感受到医务人员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一家人都在抗疫一线!”
在“国门”抗疫,第一时间接触入境人员,周晓霜最大的感受是一线工作节奏紧张,身心劳累,繁忙的工作让她忘记了恐惧,每每回想起一天的工作是那么的充实。丈夫每天都和她微信、电话交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让周晓霜感到并不孤单,很是感动。
周晓霜的公公是运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基层干部,从年前就在一线抗疫,现在婆婆一人照顾着4岁的小孙子和两位生病的80岁老人,常常抱着孩子出去采购生活用品,回家承担起繁重的家务。虽然老人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停歇,但只要说起家里两个在抗疫一线工作的医生和一位在社区抗疫的丈夫,就骄傲地眉飞色舞,跟小孙子念叨:“爸爸妈妈和爷爷都是抗疫英雄,等疫情结束,我们家就团聚了。”
“一家人天各一方。我们都在抗疫一线,虽然不能见面,但并不孤单。”工作中的周晓霜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常常忙得忘记疲惫。“妈妈我想你了,奶奶说妈妈去打疫情怪兽了,等怪兽投降了,我们就能见面了。”但和家人通电话儿子每次说起这些时,周晓霜的眼泪都会夺眶而出。
“一线工作很充实”
“只要有航班到达,我们就要筛查,严防境外输入病例,一个都不能落下。”她与公安、海关、120工作人员一道,随时等候在首都国际机场,与每一位入境晋籍人员面对面交流,筛查疑似病例,明确入晋人员转运方式,与北京海关密切配合,保卫首都、保卫山西。

周晓霜(中)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岗位上
由于医务人员相对不足,抗疫小组实行“三班倒”制度,周晓霜每天从下午2点工作到晚上10点,中午吃完午饭后就去工作地点,穿防护服、带护目镜、面屏和N95口罩,投入紧张的工作。为节约防护物资,周晓霜和其他成员尽量在工作期间不吃不喝,加上工作环境是密闭空间,医护人员们经常闷热得汗流浃背,就这样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才吃晚饭,几天下来,周晓霜鼻翼、耳后的皮肤破溃,口舌生疮、声音嘶哑。
除了应对紧张的工作节奏和强度外,对抗疫人员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在航班密集抵达的时间段,周晓霜作为医务人员,面对着长龙般的旅客队伍,她一一检查他们递来的护照,被感染的风险很大,难免有压力和焦虑情绪。但周晓霜深知,只有守好国门“第一关”,才能打赢这场战役,她细心地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症状人员、密切接触者4类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转运、隔离、留观等防控措施。“这场灾难让我体验更多的是秩序和责任,而不是惊恐和慌乱。”
“他驰援湖北,我守卫海关。我们一家人的短暂分离,是为了更多家庭的长久相聚!”周晓霜憧憬着,待到胜利时,她要给儿子讲讲,这个春天,我们一家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怎样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