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客坐在凳子上,头微微后仰,脱下口罩,为了黏膜细胞收集精准,还得用拭子在鼻腔反复擦拭并停留30秒左右,这样的操作常常让人感到不适,点点飞沫也会随之喷溅而出,如果有些旅客鼻子做过整形手术,或者有鼻息肉等问题就需要采用咽拭子采样……这就是由山西省人民医院护理人员组成的现场采样组在太原武宿机场入境航班保障的日常工作场景。1个多月来,她们守在机场,对有症状的入境旅客(咳嗽、流鼻涕、体温异常等)进行口鼻咽拭子采集,成为离病毒最近的工作人员。

3月下旬,太原成为国际航班第一入境点之一,按照入境进京国际航班分流要求,山西省人民医院派出毕艳欣、王小梅、王敏、傅晓燕、常莹、崔晋丽、李兆云等7名护理人员参与口鼻咽拭子标本现场采集工作。
在陌生的停机坪边,面对熟悉的工作,大家很快进入状态,因为来机场之前,她们刚刚结束医院发热隔离病房的工作。穿着防护服、隔离衣,戴着护目镜、面屏、防护口罩,还戴着三层手套,登记核对旅客信息,填写采样同意书,耐心解释注意事项,询问鼻腔有无手术、病变等情况,认真采样,将标本放在密封袋中,工作台整理消杀再进行下一名旅客的采样,大家都有条不紊。
有人说,在疫情防控中行口鼻咽拭子标本采集是在刀尖上行走的一项工作,这话一点都不假。为了能准确采集到合格的咽拭子标本,她们必须与旅客面对面保持极近的距离。进行鼻咽部拭子检测,因为需要将鼻咽拭子深入旅客鼻腔,此时旅客容易鼻痒等刺激不适感甚至喷嚏。进行口咽部拭子检测,要用压舌板压住舌头,将长长的取样棉棒探入咽喉部,这时又容易引起旅客干呕、咳嗽、甚至呕吐,由此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扩散。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她们是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的,即便是全副武装,也是被全方位“包围”。

前几日一位有发热症状的旅客,她做过鼻整形手术,只能采集咽拭子,护士毕艳欣用压舌棒固定住她的舌头,然后用棉棒一样的拭子越过舌根,到咽部收集黏膜细胞,毕艳欣的动作已经尽可能轻柔、快速,但拭子在咽部后壁上的反复擦拭,还是让旅客呛咳起来。旅客马上说道“不会传染给你们吧,太对不起了,我实在忍不住了”,毕艳欣说:“没事的,采样深入一点,是为了保障您标本的质量,您放松一点,我们再来……”直到完成采集,这位旅客还一直在抱歉说着“对不起”。
在机场,身穿的防护服的她们担心上厕所,便提前几个小时不喝水,口罩戴久了鼻梁和颧骨都是深深的压痕,汗水蒸发,雾气蒸腾,护目镜会被蒙上一层层水雾,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们忘我地工作着。如遇晚上抵达的航班,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是经常的事。初春的凌晨,站在空旷的停机坪寒风瑟瑟,但防护服里的她们已汗如雨下,面对疲惫不堪的旅客一句:欢迎回家!是对她们最暖心的问候!而她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又一句“谢谢”,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截止目前她们已经采集标本300余人次。

近日,随着国际航班的调整,现场采集组只剩下毕艳欣、王小梅、王敏、傅晓燕4名护理人员,她们从正月初六进入医院发热隔离病房,现在又到机场保障,3个多月时间,一提到孩子,大家的眼睛更湿润了。王敏说:“家人视频,孩子总会问妈妈干啥去啦?多会儿回来?我就告诉他,妈妈打怪兽去了,把怪兽都消灭了就回家,他每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身为军嫂的王小梅只能把孩子送到父母家,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她说道,“到了岗位上,马上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忙起来的时候根本感受不到身体上的疲劳,而且时间过得飞快。”傅晓燕则说:“没有人是钢筋铁骨,只是职责在召唤,我们无悔!”
防护服把她们包裹得无比严实,没有人知道他们本来的样子,但坚定的目光,默默的坚持,无声的坚守,传递着疫情不退,绝不收兵的豪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