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医学教研室简介 |
|
康复医学科于1990年建科,科室构架分三部分:门诊(科研楼三层A区)、病区(内科楼三层及一层东部)、康复大厅(院内花园东侧);人员构成: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理师;目前已挂牌“中国康复医学会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病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会员单位、中国帕金森联盟单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老年全周期康复技术体系与信息化管理研究推广研究单位、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中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培训中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示范病房、山西省康复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山西省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山西省康复医学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山西省康复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实践基地、院青年文明号等”;开展八个特色门诊:脑血管病康复、颈肩腰腿痛康复、骨折术后康复、呼吸康复、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疾病康复、面瘫康复、吞咽康复、言语康复;开设五个治疗病区:神经康复、骨病康复、帕金森康复、呼吸康复及老年康复;康复诊疗大厅分为:康复评定区、运动疗法区、作业疗法区、认知康复区、言语吞咽康复区、康复工程区、日常生活模拟区、心理康复区、康复理疗区以及优质的康复治疗设备,构建了“治疗-康复-预防”的全程康复治疗体系。 康复医学科是集康复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也是我院重点特色专科。康复医学科注重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强调预防、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祖国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提倡早期康复介入、全面康复、社区及家庭康复,致力于贯彻“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方针,尽量减少药物使用,减轻疾病影响,帮助病患提高生活质量,重返家庭社会。 目前科室设置引进有国内外各种先进的康复治疗设备,包括平衡杠轨步态系统、智能康复训练系统、上肢康复机器人、冲击波治疗系统(BTL)、OT训练评定系统、平衡功能训练评定系统、中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手指关节康复器、减重步态训练器、肩关节旋转训练器、腕关节屈伸训练器、前臂旋转训练器、股四头肌训练椅、电动直立床、磁热振治疗仪、下肢智能训练器等。可对脑卒中、脑损伤、偏瘫、截瘫、各种神经损伤、骨关节损伤术后、手外伤术后、烧伤后等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评定、训练及治疗。 科室康复治疗部采用康复治疗小组工作模式。由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中医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理疗师、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康复治疗小组,主要的治疗小组有门诊-早期康复组、物理治疗组(PT)、作业治疗组(OT)、言语-吞咽治疗室(ST)、传统康复理疗治疗组。能对每个患者分别进行初、中、末期康复评定,根据他们的运动、语言、认知、日常生活、职业能力等不同情况,确定训练计划和康复目标。科室康复治疗人员围绕训练计划和康复目标,认真贯彻全面康复的理念,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对病人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及训练,以“运动重获健康,康复再拾幸福”为愿景,力求使患者身心功能得到科学、系统有效的补偿、改善、重建以及最大限度地恢复,减少和防止残疾的发生,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我院康复医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本地区学科技术全面、人才梯队合理、康复设施先进、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康复专业科室。 康复医学教研室拥有一支富有经验和专业素质的教学团队,现有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33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6名,中级职称17名,初级职称10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擅长各种脑血管病的诊治及康复,头晕头痛的诊治,脑卒中等神经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与帕金森病的诊治及康复,老年病的康复,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教研室秉承夯实基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为重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为核心。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改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其与临床医学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理论、案例分析、病例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每年接收康复医师、治疗师、康复护士进修、实习60余人次。 |
|
|
日期:2024/2/22来源:科教处
|
|
上一条:全科医学教研室简介
|
下一条: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