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6 月 30 日,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和中国卒中学会联合主办的「Chain」杯全球首场神经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赛全球总决赛正式点燃战火。 对阵双方分别是在这次大赛中首次于公众正式亮相的神经影像 AI 辅助诊断系统——「BioMind 天医智」。此次出场应战的「人类战队」,则由 25 名全球神经影像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优秀临床医生组成,他们中不乏拥有几十年临床工作积累的影像学「大咖」。经过前期招募、预赛及定向邀请,他们代表人类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研究领域最高水平与「BioMind 天医智」决一胜负。 A组比赛选取225道颅内肿瘤CT、MRI影像判读题,“人类战队”15名医生每人15道题,30分钟完成,“BioMind天医智”则在15分钟内完成了答题。最终,医生队正确率66%,AI以87%的正确率胜出。B组比赛围绕脑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读、血肿预测出题,10名医生在半小时内回答相同的30道题,最终成绩63%,不敌AI的成绩83%。
当时我在会场外面听到这样的结果,心中的感触十分复杂。首先我想到了计算机有如此高的准确率,击败了由业界精英组成的人类战队,而且按照比赛规则人类战队是可以就疑难问题相互讨论的。那么AI人工智能影像诊断知识刚刚出现,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机器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强大,作为影像诊断医生的我,下一步是否面临着失业呢,那么多影像系的学生们是否应该提早改换专业。但是回顾影像医学的发展历程,1895年以来人类不断开发了X线,CT,磁共振,SPET,PET-CT,PET-MR等多种成像手段,影像医学已经成为医疗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项技术革新的目的都是为了造福病患。同理,现在的人工智能应该是医生的帮手,而不是取代者。正向参加本次人机大赛的欧洲放射学会主席保罗.派瑞兹教授所说“人类有时候需要一个好帮手,我想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们,它不会取代医生,它会让医生工作的更加有效率和精确”。毕竟,目前的影像医学主要是通过灰阶来反应各种人体组织的对比,人眼分辨灰阶的能力肯定是不如计算机来的准确的。而且对于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变大小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预测指标,借助人眼和目前设备的测量工具还远远不能如实的反应病变大小的真实变化。那么,我们应该更加期待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工智能助手做出初步诊断,再结合自身的经验与学识为临床提供可靠而全面的影像诊断,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与病人交流,节约患者看病等待的时间,但人文关怀是人工智能无法达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