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西省人民医院胸外科

求生存
我院胸外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李光恒、傅信孚两位老主任首次进行的开胸手术标志着我院胸外科工作正式展开。1970年正式成立了胸泌组,在傅信孚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首例袖状肺叶切除术。其后于1984年成立了胸泌科。最终于1987年独立成科,王德成为首任胸外科主任。创科伊始,在只有两名医师,五名护士的情况下,胸外科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三切口食道癌根治术、心包内肺切除术、巨大纵膈肿瘤切除术、结肠代食管术、食道破裂膈肌瓣修补术,尤其是在气管外科方面,以手术方式多、难度高、例数多,使我院的胸外科在当时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胸外科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胸外科在业内也被称为凶险外科,可见胸外手术所需承担的风险之大,越发艰难的医疗环境,使全国的胸外科室都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萎缩,加之本身科室管理、理念及技术的滞后,我院的胸外科也未能够逃脱萎缩的命运,求生存就成为了摆在胸外科主任白晓鸣面前的一道难题。“大夫们也是人,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如果没病人,我们就只能饿死了,对于一个科室,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够发展,才能够强大”白晓鸣主任说。
2005年,白晓鸣主任上任,他为科室定下了“求生存、寻发展、谋强大”的科室发展策略,定下了“科学规范、人文关爱、健康和谐”的科室宗旨。经过八年凤凰涅槃式的发展,手术例数已从2005年的200余例增加到2012年的571例,成为综合医院中单科手术例数全省最高。同时成立了“山西省人民医院胸部肿瘤协作组”,组织召开全省肺、食道、胸腺高端论坛等工作,得到了全省胸外科同行的认可。科室目前共有医师10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护士35名。
寻发展
按照国际统计学计算,世界范围内食道癌手术死亡率为6%-7%,肺癌手术死亡率为2%-3%,在如此高死亡率的学科背景下,寻求发展一直是我院胸外科困惑的一个难题。
2005年白晓鸣上任后,会同冯赟副主任一起为科室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于复杂手术,胸外科的评估体系包括术前评估,主要通过对病人病情、身体状况、治疗费用等进行评估;麻醉评估,主要会同麻醉科对病人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麻醉风险几率进行评估;病理评估,主要是对活检的病理通过手术前各种指征进行一个初步评估;疗效评估则从病人角度对是否能从手术中获益进行评估。一旦评估认为患者手术利大于弊,大夫们该承担的就要承担起来。没有承担的科室就没有发展,没有承担的个人也就没有前途。
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曾指出,一个好的外科大夫,75%在于决策,25%决定于技术。而决策何来?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胸外科就是通过这种评估体系,为每一位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决策系统。
至于25%的技术,白晓鸣主任要求科里的医师们苦练基本功,分离、结扎、止血、缝合、听诊、阅片以及对于检验的各种数据都必须了如指掌,只有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支撑起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遇到问题才能够处理得了,处理的好。他现在还记得,为了跟上国内外胸外科发展,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实实在在为病人降低手术费用,胸外科决定引进胸腔镜技术。这种起源于20世纪末的技术,被认为是胸外科革命性的一大突破,是胸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尽快适应从三维到二维的视觉变化,他带领科里的其他医师们苦练基本功,以纸板箱模拟胸腔,海绵当人体组织,把动物肺脏作人肺来练习分离、结扎、缝合。白天工作忙,就晚上练,一练就是五六个小时。在他的带领下,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技术一直走在了山西省各类医院的前列,不仅成立了胸腔镜中心,他自己也担任胸腔镜学组的组长。
同时,胸外科另一项“寻发展”的手段,就是树立科室各位医师、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和敏感性。胸外科有句俗话:病人一发烧,大夫就出汗;病人一出血,大夫就虚脱。对于检验指标的任何一种可疑阳性,胸外科都要求大夫们必须要客观、细致、深入得进行筛查。
俗话说“三分医疗七分护理”,为了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胸外科在护士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行透明化管理。护士素质考核、科室收支等关乎全科的大事都会在科室质控会上予以公布,集体讨论。同时,王菊子护士长在ICU、口服药、急救用品、压疮、物品等方面还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后,食管手术术后接床由原来的15分钟缩短到目前的10分钟,肺部手术术后接床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到目前的7分钟,ICU病房也实现了无陪侍人管理。
医疗的生命在于质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的医疗技术、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及透明精细的护理管理,让胸外科在求生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谋强大
全腔镜下食管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国内独家开展;旋转变换体位胸腹两切口食管癌切除,国内独家开展,等等等等。众多的国内独家开展与省内独家开展让我院的胸外科逐步走上了“谋强大”的道路。
为了能够达到“谋强大”这一目的,我院胸外科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高端论坛、学习班,通过这类活动与省内同行进行交流,以卓越的技术与先进的决策理念赢得了全省胸外科同行的认可,尤其是县市胸外同行的认可。
在重视对外交流的同时,胸外科也特别注重内部交流,年轻医师们对于每月一次的医疗质量管理与监控、业务学习与讨论会既心存期待又心生畏惧。期待的是,在这个会上,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把自己遇到的疑难病例拿到会上来讨论,既可以帮助处理病人,又可以加强知识学习;畏惧的是,在这个会上,病人治疗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也会被拿出来作为反面教材被大家批评。他们说,这是一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过程,既让我们兴奋,又让我们紧张,不过也正是这种兴奋与紧张让我们在日常的医嘱、手术过程中不敢有丝毫大意。
这样的会议,是为了让高年资医师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敢有任何大意,也让年青的医师们也能够更快、更好的成长,他们是科室的希望,只有他们成长,建立了良好的人才队伍,才能够使科室不会衰败,才能够持续发展。对于年青医师,胸外科的一贯理念就是从严管理,放手去干。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科室成员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对于临床知识、技术,高年资医师都会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年轻人,过去单打的年代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更讲究的是团队,是协作。
白主任坦言,在他带领下的胸外科离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一流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在他在任的年代里都不一定能够达到,但是,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带领大家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尽管这条路上会布满荆棘,但靠着大家的力量,我们终有一天能够抵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