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
科室介绍
科室专家
科室医生
出诊时间
医疗设备
科室动态
专业技术
学术活动
科技进步
专业任职
来信选登
护理团队
图片新闻
科室荣誉
学科带头人
  科室信息
 
血液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与使用警戒

  临床用药中,累及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十分常见。不同作用和代谢机制的药物可能对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在内的血液系统各个组分产生影响,发生种类繁多的不良反应

  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大体也可归为A型和B型。A型不良反应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常见,且多伴随着预期疗效出现。而B型不良反应则相对少见,其特发性往往令临床工作者颇感困惑、猝不及防,因而危害尤甚。本文拟对各类血液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及其预防与治疗作一简述。

  1、血细胞减少

  药物引起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骨髓抑制和外周血细胞损伤。

  1.1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药物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各类细胞毒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与复制、破坏纺锤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等作用杀伤靶细胞,因而会对含有人体中有丝分裂最活跃细胞的骨髓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损伤人体造血功能,引起血细胞减少,常累及多系血象。

  1.2外周血细胞损伤

  另一些药物通过免疫系统介导,破坏血管内皮引起的血小板异常聚集等方式损害外周血细胞。

  举例如下:①自身免疫性潜血性贫血。代表药物:甲基多巴;②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代表药物:奎宁、非甾体类抗炎药;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1.3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2、血细胞异常增生

  2.1红细胞增多症

  促红细胞生成素引起的红细胞增多,可认为是A型不良反应,当血液浓缩时也引起红细胞压积升高,多见于利尿剂的使用。

  2.2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大多是A型不良反应。比如糖皮质激素可诱导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使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限,且不伴有核左移,籍此可鉴别炎症引起的粒细胞增多。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可产生中性粒细胞增多效应。

  2.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通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变态反应有关,涉及其中的过敏原亦包括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别瞟岭醇、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金制剂等。

  2.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白血病

  治疗相关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增生和病态造血为特征,大都发生于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后期。与一般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似,也可演变为治疗相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

  3、出凝血功能异常

  药品不良反应所致的出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倾向。

  一般来说,出血倾向在使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及溶栓药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属A型不良反应。有的是因为药物相互作用,使其致出血倾向被放大。

  4、血液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治与预警

  对于化疗伴随的A型不良反应和发生频率较高的特发性不良反应,定期的血象监测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一些较少见的B型不良反应,预防几无可能。无论可疑药物是否明确、是否停药或减量,及时地对症支持治疗,对病人尤为重要。

  小结

  血液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疾病谱广、几乎涉及所有治疗领域的药物。严重者病程不可逆、且常常危及生命。某些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难以预知的特性,给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临床用药中尤其应提高警惕。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为尽快停用可疑药物,并予对症支持及相应治疗,以促进人体造血机能尽早恢复。               段 梅

 
日期:2013/7/30 来源:
  您是本网站第位访客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版权所有:山西省人民医院  地址:太原市双塔寺街29号 门诊导诊咨询电话:0351-4960081
院办电话:0351-4960131 和平院区咨询电话:0351-4961105  邮编:030012  
扫黑除恶办公室举报电话:0351-4960124 4960044 4960110

晋ICP备10202490号

  晋卫网复审【2015】第0003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7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