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上搜索“急诊科”这个名词,“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不错,如果你没有在急诊待过,很难想象急诊科的繁忙和辛酸。今年春节期间,我院急诊日均人次150人左右,最多达190人次,七天假期接诊上千人次,其中危重病人多又重,5台呼吸机饱和运行,除了抢救室、一日治疗中心(7号病房)加满床,楼道还要加床5张左右,急诊医务人员加班加点,上班时间吃不上饭,下班后加班3-4个小时已是常态……
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急诊科,理解他们的工作,近日,我们跟随急诊科李彩霞主任的脚步,走进急诊科,接近她,真实地记录她在急诊工作当中的苦辣酸甜。
一大早楼道里加满了病床
早上7:30,李彩霞主任提前来到科里,看着急诊楼道已加满了危重患者,她匆忙换上白衣,便开始了工作。她首先快步来到抢救室,了解夜班的急诊情况,和值班医生一起开始床旁交班,一个个的了解患者病情。在抢救室——本该容纳八个病人的地方加床至二十二个病人,所有能放的地方都挤满了病床和转运平车,输液瓶子密密麻麻,值班的医生、护士穿梭在床与床之间狭窄的空隙里忙碌着,在抢救室门口居然放了六个载着危重病人的转运床或平车,其中一个是来院时已经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刚刚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打上呼吸机……
8:00,医护人员准时开始了早交班会,值班医护人员忙碌了一晚上,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丝毫看不出疲惫,语速很是快,“昨天共接诊118人,夜间接诊36人,抢救室入18人,转出13,现有22人。1床心梗老人,72岁,夜间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室颤,经抢救现生命体征稳定,已与心内科联系,今天就能转出;2床,慢阻肺急性发作,2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夜间痰液特别多,已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3床便血一天,失血性休克,既往有糖尿病,已做介入相关检查,复查了血常规、电解质,生命体征比较稳定……”针对每一个患者李主任都认真听着,虽然床旁交班已经了解一些,但她仍不停地拿笔记录着。“铃……铃……”李主任的手机不时响起,她按了未接键。
8:30,李主任对交班情况进行了总结,“近一段时间咱们急诊患者仍然不少,特别是危重病人特别多,大家不要掉以轻心,时刻要绷紧安全弦。前几天,我科接诊了一位30多岁的患者,以左侧肢体发麻伴背困来我科,经头部核磁检查,有急性脑梗塞存在,但患者来院血压70/40mmHg,解释不了,当班医生在不漏掉任何线索,又给患者测了双侧上肢血压,行床旁胸片等检查,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紧急进入绿色通道,行主动脉CTA很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是一灾难性疾病,死亡率极高,在这短短时间内明确了诊断,为病人争取了抢救的机会,这也说明了我科的水平和实力,值得肯定;同时大家在病历书写上一定要规范,虽然时间精力有限,但在病历书写上千万不能马虎大意,要重视医疗文书的内涵,把我们所做的一定要在病历中体现出来,一旦出现纠纷,病历就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唯一依据……”
8:40,交班完毕,李主任接了几个电话,“明天需要派2人为铁路职工培训心肺复苏知识……”,“本周四下午针对全院医生进行病历质量培训……”接到通知,李主任积极进行了安排。
看着加满床的抢救室,看着楼道平车上躺着患者,李主任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不停地协调临床科室接收病人,得知好多科室床位也都已满,只有等明天有出院的才能转,心里泛起一丝丝无奈和酸楚。看见正在里面忙碌的同事们,她心疼在急危工作的兄弟姐妹们,心疼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抢救病人,确保治疗措施在第一时间起效,这是他们的职责,也是对患者的负责与职业的尊重。
出力出汗又流泪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天这里均要接待上百名的急诊患者,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着生与死的搏斗,而抢救的最初几分钟往往是成功的关键,谁也不敢马虎,谁也不敢放松,神经一直在紧绷着,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吧。
9:10,李主任和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安排了一些工作便来到急诊重症查房,“怎么样大爷,昨晚大便了没有,什么颜色……”在65床前,李主任笑着询问道,并做了查体。65床是一位92岁的患者,便血,要做肠镜检查,并嘱咐家属听从护士安排进一步治疗;“64床是一位76岁的患者,肺部感染,高烧,通过抢救治疗现在烧已经退了。”李主任介绍完,给患者进行了听诊,并给身后的研究生、规培生讲解慢阻肺、哮喘的相关诊疗知识,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向他们交代应观察哪些指标……
和其他科室的患者相比,医院急诊科的患者充满了未知数,没有一个医生知道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的患者。当突发情况出现时,医生首先要保持冷静,在诊疗过程中要精神高度集中,不得有丝毫松懈。
近一年来,危重患者越来越多,病情也相对复杂,这给诊断带了不小的难度,加之危重患者常常爆满,抢救室、楼道都加上了床,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逐年添置监护仪,逐年不够用,即便如此,大家一刻也不停歇,兢兢业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抢救患者。急诊是个“门庭”,收治的人多种多样,有时遇上无理取闹、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的患者,医生护士忙着累着还得迎着笑脸安抚患者。
9:40,李主任刚查完房走到楼道里,被几名家属围住,“我是4床患者的家属,在急诊全得自费,我爸爸什么时候才能转到病房呢?”“已经和科室再次联系确认,下午有出院的就能转到住院病房。”李主任边解释边安慰着患者家属。
9:50,李主任来到医办室准备和护士长商量一些事情,护士长张沁莲和几名下了夜班的护士在埋头整理危重病人转出的病历,摞起来的上百份病历已把护士们遮挡住,护士长说:“一个月有500多份危重病人的病历,你看我们下夜班的护士们下了夜班还不能回家,这些病历整理完估计也到中午了,患者多的时候下夜班的护士几乎都是这样,虽然这么辛苦,但她们从没有怨言。”李主任说到:“这就是我们的团队,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看着熬红眼的护士们还在一丝不苟的工作,李主任的眼圈也有些湿润了。
没有多年的历练应对不了急诊的危重患者
10:16,李主任正在专心的查看病历,值班医生匆忙走进来和李主任述说着6床患者的病情。随着救护车鸣叫,一位怀疑药物中毒、意识不清的患者被迅速推了进来,李主任和值班医生跑了出去,刚准备了解病史,发现病人的呼吸不好,痰特别多,血氧饱和度低,又是插管、呼吸机,尚未抢救完毕,临汾又转过来重症胰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急诊接收的大都是急危重患者,而且疾病谱特别宽,又特别复杂,所以太锻炼急诊医生了。它要求急诊医生的专业知识,不但有广度,而且有高度。没有5年的临床锻炼,是应对不了急诊危重患者的。就拿前一段时间有一个30岁的病人,饮茶后,患者逐渐出现胸憋、头晕、恶心呕吐,很快出现了昏迷,痰液特别多,查体发现患者是小瞳孔,高度怀疑脑干出血或梗塞,紧急头CT和核磁,均未发现异常,急诊医生不放过任何可疑线索,小瞳孔除了脑干病变,还可见吗啡或有机磷中毒,大胆鉴别诊断,化验发现胆碱酯酶很低,按照有机磷中毒治疗,患者病情很快好转。急诊人虽然辛苦,但我们为病人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救治的机会。”李主任说到。 10:55,李主任刚抢救完患者,还没来得及往医办室走,值班医生向李主任反映+6床患者的家属,哭闹,阻碍抢救。+6床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突然间没有了自主呼吸,医务人员紧急气管插管术,上呼吸机,进行抢救。家属不分青红皂白,无理取闹,医务人员依旧在努力抢救,随即赶来的李主任和张护士长对家属进行劝解。最终老人被抢救了过来。面对家属的质疑,李主任和张护士长耐心的解释,就这样,直到快中午,二人才回到医办室,看见桌子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病历已经整理的差不多,夜班的护士也才准备回家,她又坐下来,又开始继续查看病历。
“因为患者的不信任、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也不得不增加了一项反复沟通。”李主任说道,要知道,我们培养一个急诊医生需要花几年的时间,然而没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根本不敢让他单干。
12:30,李主任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地洗了洗手,靠在椅子上才长长的出了口气,李主任看了看表感慨道:“这时间过得太快了,真是分身乏术啊……”她拿起桌子上的一杯凉白开一饮而尽,一上午口干舌燥的李主任没有喝一口水。这时,同事从食堂给李主任带了一份盒饭,简单吃了点。由于周末临床科室出院的病人少,当天又是周一,急诊走廊里挤满了患者,由于平车都已被占用,李主任上午已向医务处汇报了情况,医务处通知下午召开急诊危重病人收治的协调会,她又和护士长为下午的会开始做准备了……
患者的一声“谢谢”让我们很是欣慰
14:20,李主任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抢救室,她和值班医生正在巡视着病房,了解病情,解答患者家属的疑问……
14:50,黄博副院长、医务处冯处长及相关科室的主任陆续来到急诊科,协调急诊因床位紧张而滞留的患者。
15:00,在医办室,医务处冯处长主持,黄院长听取了汇报,介绍了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各科主任纷纷表示,一切以急诊为先,只要科室有床位,首先安排急诊的患者,尽最大的努力让急诊患者尽快转入病房。黄院长指示,把有空床的科室的床作为床位紧张科室的弹性床,以缓解急诊科的压力。
17:10,刚开完会的李主任,还没来得及和领导说话,便又被叫到了重症监护室。
18:30,从监护室出来,虽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但看见大家仍在忙碌着,李主任百感交集,回到办公室,刚喝了口水,电话响了,原来是女儿打来的,李主任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孩子已经上研究生了,时不时会打电话给我,可能说不上几句话,但听到她的声音,原本焦急的心情会被轻轻的抚平,心中的无奈与急躁也会悄然消失。听到我说正在忙时,她会简单几句,然后就挂电话了,有时,我也希望她多在电话那头缠缠我,可正是因为她的懂事,让我无后顾之忧。
忙于工作而疏远家人是每个急诊人内心深处的酸楚。李主任说,急诊的人从来没有节假日,睡觉都难安稳,与家人团聚更是奢望。每年春节也是急诊最忙碌的时候。过年了,往日熙熙攘攘的医院有了暂时的清静,但在急诊科里,繁忙程度只会有增无减。春节期间,急重症患者、“节日病”的患者、车祸、外伤等等,都需要急诊科接诊,为保证患者就诊,医院急诊科24小时开诊,每天至少保证20名医护人员在岗,全体医护人员时刻做好准备,过节期间每天接诊的患者是平时的2倍之多。有一年的年三十晚上,我爱人和孩子突然来给送来饺子,可是我们一个接一个的抢救危重患者,一个接一个的做着心肺复苏,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置他们在空空的值班室,直至等到新年钟声敲响,他们才悄悄离去。忙后之余,看见放在桌子上的饺子,心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隐约泛着点点酸涩。
20:00,夜幕降临,天已黑了,偷了一天懒的月亮也爬了出来,悄然地穿过轻烟似得白云;马路旁,一排排路灯照耀着黑夜,使夜不再寂静。回到家中的李主任,手机一直响个不停,打开一看,是科里的微信群。李主任讲:常常上下午班的同志们,下了班,把班上的情况在微信群里发一下,有时遇到棘手的问题,偶尔调侃一下。自己不在班上,微信群也是了解科里情况的一种渠道,每每出现危重病人爆满,虽然人在家,却心急如焚,教大家如何寻求帮助,同时打电话联系总值班帮助协调。所以晚上或周末在家电话工作是常有的事。近来也在思考急诊医生如何智慧的轻松工作,如何简便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各级医生各尽其能。
“很是庆幸,我有坚强的后盾-大力支持急诊工作的院领导,有一支狼一样的团队,也有支持我的家人。虽然没有假日,没有休息,不能与家人团聚,可看着抢救过来的病人,看到家属放心的笑,你就会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不是大话,是每个急诊人心理的真实感受。”李主任说着笑了笑,急诊科虽事儿多,通过救治,看到患者脱离危险,家属能说句“谢谢”时,自己的心里很是欣慰,不是在乎那句“谢谢”,而是在乎那份理解。很感谢急诊的兄弟姐妹,他们没有抱怨过,遇到困难没有退缩过,这份理解与支持,真是千金都换不来的。
记者手札:
一天的采访结束,感觉身心疲惫,回到家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想着李彩霞主任每天在病房不停地穿梭忙碌,就像是拧满了劲的钟表,总有使不完的劲。当她看到通过努力那一张张由陌生到熟悉的脸,由入院时的痛不欲生到出院时的神采飞扬,他们是多么欣慰。在欣慰的同时,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的付出和辛苦,谁能真正体会到她内心的酸甜苦辣呢?李主任作为一名医生,她不求感谢,不求回报,更不求鲜花和掌声,只希望在她们的付出辛苦的同时,能收获一份尊重、理解和支持。
2002年,从事内科学的李彩霞调到了我院急诊科,她这一待就是十多年,多年的急诊工作历练让她做人做事正直果敢,雷厉风行。我院急诊科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已发展成一个基础底蕴深厚、专业设备完整、临床规模宏大、人才队伍完整、技术特色为一体的大型临床学科,已成为能够立即开展各种急危重症抢救工作的救治中心;急诊科医疗区设有急诊分诊台、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急诊观察室、急诊重症室、急诊处置室、急诊手术室和内、外科诊室等;有留观床23张,ICU床8张,重症床5张、抢救床1张。支持区设有急诊收费处、心电图室、B超、CT、检验科和药房;全科人数101人,其中医生25人,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4名;护理人员76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5名,急救专科护士8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