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山西名医/主任医师 李荣山
3月10日是第十一个世界肾脏病日。今年主题是:预防慢性肾病,应从儿童开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儿童肾脏疾病,对社会、家庭将起到积极和有益的作用。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免疫力相对低下,各脏器仍处于发育成熟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如药物、食物及各种有毒有害物品都相对比较敏感,应用稍有不慎,将会导致肾脏的损害,因此,预防慢性肾脏病,应从儿童开始。
首先,要尽量减少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如重金属、超标的有害的化学物品;其次,慎用各种药物,要严格按照公斤体重、药品说明用药;三是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及时寻找过敏原,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品,如药品、食物(包括化妆品)等;四是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要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早期发现遗传性疾病;五是及时发现儿童尿尿的频率、颜色等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因为尿液是反映肾脏疾病最敏感的指标。
总之,虽然儿童肾脏病的发病率没有精确的数字,但仍有较高的发病率,预防肾脏病应从儿童开始。
为此,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我院及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专家与媒体面对面“世界肾脏病日”主题活动,将于3月9日上午在我院门诊大厅举行,让广大群众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肾脏病”的防治知识。
儿童慢性肾脏病概述 院内名医/主任医师 周 芸
儿童的慢性肾脏病(CKD)常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所以如何延缓CKD的进程非常重要。在我国肾小球肾炎是引起肾衰竭的主要原因,西方国家在幼儿时就出现CKD患儿的基础疾病几乎一半是先天性肾脏疾病,如肾发育不全、梗阻性尿路发育不良(发育异常)。儿童的肾脏病类型并不完全与成人相同,常见的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先天性或遗传性肾脏疾病。例如先天性单侧肾脏功能不良,遗传性肾脏发育不良等。像I型糖尿病一样,可以在幼年就被发现。
第二类,儿童肾炎,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其中急性肾炎是小儿中最常见的肾脏疾病,典型症状表现为水肿、少尿或无尿、血尿和高血压,往往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或链球菌感染。部分急性肾炎可能迁延至慢性肾炎。慢性肾炎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使得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损,出现血尿或蛋白尿。
第三类,肾病综合征。患儿水肿、尿液中泡沫增多,往往能检查出大量蛋白,血液检查胆固醇高,血白蛋白低。
第四类,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急性期可有发热,尿液检查有大量白细胞,应抓紧治疗,否则可造成慢性炎症,引起反复感染,久治不愈。
这些肾病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各不相同,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治疗,最后都有可能会发展为ESRD,进而需要接受肾脏替代治疗(肾移植、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这无疑会给孩子以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儿童肾病,家长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延缓肾功能减退,以免病情进展造成不良后果。
急性肾小球肾炎男性儿童多发 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毕志军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多见于男性儿童。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起病,潜伏期相当于致病抗原初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所需的时间,呼吸道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皮肤感染者短;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呈亚临床型(仅有尿常规异常);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重症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大多预后良好,常可在数月内临床自愈。本病典型者具有以下表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免疫学检查异常。
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特征是光镜下内皮、系膜细胞弥漫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本病治疗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肾衰竭者应予透析,待其自然恢复。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认识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文 涛
过敏性紫癜(HSP)属于系统性小血管炎,主要侵犯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该病90%以上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居儿童继发性肾脏病首位。大龄儿童或成人肾脏受累较为严重。该病多发于冬季,约1/3患者有前驱感染史,1/4患者有过敏史,部分患者再次接触过敏原或遇冷后可复发。
过敏性紫癜的经典四联症包括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受累。皮疹多发于四肢,典型表现为略高于皮面的出血性斑点、双下肢胫骨前对称性分布也可发生于臀部和躯干。约25%-90%的患者存在胃肠道受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黑便和便鲜血。关节受累多发生于踝关节、膝关节,表现关节炎、关节痛很少出现关节畸形。肾脏受累率20%-100%不等,多发生于全身其他脏器受累后数天至数周,3.4%-20%可在皮疹3个月至3年后才出现肾损害。临床表现为尿检异常、或急性肾炎综合征少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活检病理表现为系膜增生性病变,伴节段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坏死和/或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系膜区毛细血管襻为特征。
本病尚无一致的治疗方案,对于有明确肾脏损害的患者多采取与IgA肾病相同的治疗方案,为预防复发而加重肾脏损害,应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清除慢性感染病灶、积极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对已经出现肾脏损害者应给予激素治疗,特别是肾活检表现为较多新月体形成的患者还可按新月体肾炎Ⅱ型治疗,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继以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或免疫抑制剂。
Alport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肾内科科秘书/副主任医师 罗琰琨
遗传性肾炎(即Alport综合征,AS)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的遗传性肾小球疾病。主要由于编码肾小球基底膜IV型的胶原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有资料显示AS占儿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1.8%~3%。
A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血尿,几乎存在于所有患者,出生后即可出现。同样,在持续性血尿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中AS较常见,占11%~27%。在该病的早期常无蛋白尿或仅少量,但随疾病进展逐渐增多,少量出现大量蛋白尿。感音神经性耳聋是AS最常见的肾外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的,两侧不完全对称,且耳聋并非先天存在。15%-30%患者可出现眼部损害,前锥形晶状体被认为是特征性改变。
AS的诊断应用最长久、广泛的标准为Flinter诊断标准:血尿或慢性肾衰家族史;肾活检电镜检查有典型病变;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眼病变。如患者或家属发现患者有血尿或慢性肾衰,应积极就诊,必要时行肾活检检查、皮肤活检,并结合家族史、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AS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蛋白尿可有效延缓肾病的进展。对于AS出现终末期肾病的患者,有效治疗措施之一是肾移植。关于基因治疗还需进一步探索。
虽然目前的医学水平尚无根治AS的技术或方法,但由于该病具有慢性、进行性、终生性的特点,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往往会尝试多种检查、治疗方式,承受精神和经济上巨大的负担。因此尽早确诊有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如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蛋白尿可有效延缓肾病的进展,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遗传咨询,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和家庭减轻痛苦和负担。
儿童急性肾损伤的常见病因 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刘高虹
儿童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涉及多个学科的儿科常见临床危重综合征。KDIGO在2012年发表AKI的临床实践指南,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AKI:48 h内SCr升高≥26.5umol/L;或过去的7 d内SCr升至基线值的1.5倍或以上;或尿量持续6 h≤0.5 mL/(kg·h)。但新生儿肾功能仅为成人的1/4,2岁儿童肾功能才达到成人水平,儿童尿量也因年龄、个体差异影响差异较大,故对于儿童AKI的评估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急性肾损伤从病因上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过去,儿童AKI以原发性肾脏疾病为主要病因。近年来,AKI的病因日趋复杂,已由原发性肾脏疾病为主转变为多因素所致。
国外关于儿童AKI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儿童AKI最主要的病因是脓毒症(将近50%),其次为肾毒性药物(占25%)。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及溶血尿毒综合征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AKI病因。国内曹艳等应用新的AKI诊断标准对我国1257例AKI患儿前瞻性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泌尿系结石(22.35%)、急性肾小球肾炎(10.1%)、重度脱水(7.48%)为AKI最常见原发病,脓毒症是AKI最常见的死亡原因(34.9%)。刘之蕙等分析不同年龄段,新生儿AKI主要为肾前性原因,婴幼儿期以肾后性为主,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以肾性AKI为主。
综上所述,儿童AKI是多种病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脓毒症、缺氧缺血性肾损伤、肾毒性损害是三大主要病因。早期识别、诊断及早期合理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您了解IgA肾病吗 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清华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80%患者在16-35岁发病。肉眼血尿是IgA肾病的常见、特征性临床表现,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少数伴有肠道或泌尿系感染等)后几小时或1-2天出现,故有人称之为“感染同步性血尿”。部分患者常于体检时发现镜下血尿,而患者本身可无任何不适,因此对镜下血尿的重视程度也非常欠缺。但是不是出现血尿就一定是得了肾炎或IgA肾病呢,其实不然,血尿出现的可能原因也很多,如痔疮、月经等污染,服用某些药物、染料等含色素类物质导致的红色尿,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血尿。另外肾脏以外的其他疾病,如肾结石、肾结核、膀胱肿瘤、泌尿系统畸形等均可形成血尿。
生活中若您感冒后出现肉眼血尿或体检发现镜下血尿或(和)无症状性蛋白尿,请及时到医院的肾内科就诊。IgA肾病的血尿常以变形红细胞为主,蛋白尿为高中分子或混合性蛋白尿,血清IgA可能会增高;行肾穿刺活检免疫病理检查,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A为主的颗粒状免疫复合物沉积,是确诊IgA肾病的必备条件,也是诊断的金标准。
肾脏综合征的诊断鉴别 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晨丹
肾病综合征(NS)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它不是一个独立性疾病,而是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伴或不伴有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为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需与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肾病综合征鉴别。临床上须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后方可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约占儿童时期肾病综合征总数的90%。原发性肾损害使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尿,而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胆固醇血症是继发的病理生理改变。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前儿童,3~5岁为发病高峰,男女之比为3.7:1。一般起病隐匿,常无明显诱因。大约30%有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发病史,70%肾病复发与病毒感染有关。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见多种类型。根据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ISKDC)资料显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微小病变,此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免疫荧光检查亦未发现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积,仅电子显微镜下见到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融合。非微小病变的类型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微小病变型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70%~80%,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大,非微小病变型所占比例增大。由于微小病变型与非微小病变型的预后及治疗反应明显不同,应积极开展肾活体组织检查以确定病理诊断。
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肾内科住院医师 毛敏
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BV-GN)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我国是HBV相关性肾炎高发国家,由于儿童和青少年抗HBe反应不完善,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但随着新生儿计划免疫的实施,发病率有所下降。
对于有HBV感染的患者,应注意有无肾炎的发生,定期检测尿常规;临床上尿液中可见血尿、蛋白尿,在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损害后,肾组织切片上找到HBV抗原,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诊断可成立;
HBV慢性持续感染主要累及肝脏,可导致慢性乙肝、肝硬化,也可引起肝外病变。肾脏是 HBV感染后的主要肝外受累器官之一,可导致乙肝相关性肾炎。此类疾病时发病机制复查,其中,免疫复合物沉积是目前公认的主要发病机制。
HBV感染对HBV-GN发病及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故明确发病机制、提高诊疗水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有效阻止HBV-GNB的进展,而且能大大降低死亡率。目前,HBV-GN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及霉酚酸酯)、阿糖胞苷、中医药等。但关于HBV-GN的最佳治疗方案迄今尚无定论,其治疗要个体化,应依据其临床表现类型、肾脏病理类型、血 HBV-DNA水平、肝功能情况、免疫状态及是否高凝状态等决定合理有效的方案。目前大多数人认为,HBV-GN的治疗应以抗病毒为主,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抑制HBV的复制。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慎重加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并积极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HBV-GNB的治疗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肾脏病患者应低盐饮食 肾内科护士长/主任护师 马玉叶
肾脏病患者应该做到低盐饮食。对于肾脏病患者来讲,一般要求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盐为2.5-5.0克。从这个摄盐量的指导下,我们可以这样来安排和改变自己的饮食:
选择主食时注意蛋糕、面包、烙饼、油条、碱面等含有较多的钠,应慎重选择。
烹调时要尝试将酱油换算成盐,约5毫升酱油等于1克盐,少使用味精、鸡精,可加些葱、姜、蒜、醋味佐料增加食欲。做菜时先不放盐,起锅前把盐直接撒在菜上,激发食欲,同时也减少了盐的用量。
少喝汤。勿喝菜汤,尽量避免吃外卖快餐中的“盖浇饭”。
喝白开水。血钾偏高的患者最好不喝茶,因为茶叶(如绿茶)中钾离子含量高。尽量不喝含苏打的汽水。
少吃薯片、饼干一类的膨化食品,因为厂家会添加大量的“隐形食盐”来提鲜。
少吃盐渍小吃、咸菜、火腿、香肠、腊鱼、腊肉、咸蛋、皮蛋、椒盐、辣椒酱、蜜饯、罐头等。另外,忌讳吃四川和湖南风味的菜肴和火锅,因其中使用大量的辣椒、酱料和盐。
通过上述介绍,慢性肾脏病患者可以初步了解如何在限制盐摄入量的情况下,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