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普外二病区收入一位来自晋东南地区的患者侯某,男,43岁,因“检查发现肝血管瘤6天”入院,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后,腹部彩超提示“肝脏多发实性肿物(考虑血管瘤)”,CT提示“肝内多发占位”、“肝内多发实性肿物”、“左上腹囊实性肿物,与左肝及高位胃体关系密切(源于左肝可能性大,血管瘤不能排除)”,阅片后考虑肝左外叶巨大血管瘤以及肝右后叶多发血管瘤,按照传统手术方式应该切除肝左外叶及右肝散在血管瘤,该手术不仅用时长,而且手术风险会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而增高,术后并发症比如出血等发生率也会大大增加。于是,手术方式在科主任张燕忠教授的带领下经术前评估后,决定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肝左外叶切除、B超引导下施肝脏射频消融术。术中明确诊断为肝血管瘤,以肝左外叶最大,约10cm,因不符合射频消融术指征,故予以手术切除。切除后术中请超声科会诊,并于超声定位下明确其余血管瘤的位置,发现均位于手术操作比较困难的肝右后叶,大小约2.5cm,这与上面所述的射频消融特点及适应症完全一致,于是对其余的血管瘤进行射频消融,手术顺利,历时3小时,术中患者出血少,术后病人安全返回病房。
术后第一天查房时患者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诉肝区疼痛感,余无特殊不适,腹腔左、右潘氏管分别引流出50ml、20ml淡血性液,肝功能化验指标因射频消融导致肝细胞损害而上升。术后第二天查房时患者肝区疼痛已经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左、右潘氏管均引流出2ml淡血性液。术后第四天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精神睡眠佳,肝功能化验指标已明显下降。术后第五天给予拔除潘氏,开始进流质饮食。第七天切口拆线,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出院。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一种微创治疗肿瘤的方法,它是当前世界上公认的杀伤肿瘤较多、损伤机体较轻的微创“间质疗法”。它通过插入肝肿瘤内的射频针尖发出中高频的射频波造成组织细胞离子震荡摩擦产热,使局部温度达到70-100℃,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并能使肿瘤周围血管凝固闭塞,阻断瘤体血供,防止发生转移。通俗来讲,即在影像技术引导下,用热杀死癌细胞。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射频消融治疗、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是最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其优点是定位准确、实时监测、创伤小,且无放射性损伤、成本低廉、操作简便。
适应症:1.严重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2.肿瘤位于第一或第二肝门,手术困难;3.合并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手术;4.肝癌术后复发不宜或患者不愿接受手术;5.多发性转移性肝癌,病灶数目在3个以内。
禁忌症:主要为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凝血障碍和大量腹腔积液的患者。
射频消融术其特点有四:(1)微创,经皮穿刺治疗可在局麻下完成,患者反应轻微,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当天可下床活动进食。(2)对于直径<5cm的肿瘤,治疗效果与手术切除相仿,可达到局部根治的标准。(3)适于反复多次治疗,对于多发和复发性肿瘤更能显示出射频治疗的优越性。(4)避免了切除治疗过程中挤压和触摸肿瘤可能会引起的医源性转移。
因此,射频消融因其微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一项国外研究表明接受射频消融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明显优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化疗、单纯化疗、支持治疗的生存期,后三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个月、3个月、3个月。它不仅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理念,更是快速康复理念非常好的代表,理应被更多的医务人员所认知和学习。目前,此术式在省内仅有少数几家医院可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