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大数据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1/5,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美国近些年来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大约在60%至70%,而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大约在30%左右。在治疗方面一是加大治疗药物的研发突破,二是从精准治疗角度进行治疗技术的突破(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个性化治疗)。中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精准医学,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同时引用到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GRT),生物靶区图像引导放疗(BIGRT)就是使肿瘤精准接受最大剂量的照射而萎缩,肿瘤周围组织得到更好的保护而减低副反应的发生。SRS、SRT、SBRT、X-knife、γ-knife、TOMO-knife、cyber-knife都是精准放射治疗技术进步的典型代表。
在精准诊断方面,对人的了解需要深入到基因多态性的层面,而对病的了解则必须深入到体细胞突变,这些都离不开测序。精准的诊断还需要精准的靶向治疗,比如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和抗体偶联药物等。所以说,精准医疗包含很多层面医疗技术的提高。
1980年,Bartelink动物实验中,发现顺铂在肿瘤细胞中具有增敏作用,随着顺铂剂量的增加,放疗的敏感性也增加。1992年发现顺铂同步放疗可提高肺癌的局部控制率。2000年在宫颈癌中顺铂同步放疗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证实。目前同步放化疗在头颈部肿瘤、胃癌、食管癌、角质细胞瘤等中已有临床研究证实可改善临床转归。2013年Bartelink发现,在85个顺铂反应调节因子中,32个为化疗敏感因子,53个为细胞保护因子;前者的消耗将降低顺铂诱导的细胞死亡,而后者的作用则相反。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瘤床加量放疗可改善乳腺癌的局部控制,对已接受乳腺癌切除术的患者在50 Gy剂量全乳腺照射后再接受16 Gy的瘤区局部照射,可使随访5年期内患者的复发率减少50%;而且,年轻患者显示有较好疗效,年龄低于40岁患者中,加强剂量的放射治疗可将乳腺癌复发率显著降低(P=0.002)。荷兰肿瘤研究院的Harry Bartelink教授因其在癌症放射治疗领域的出色研究荣获2015 ECCO终身成就奖。
精准医疗也可能被解读为告别以往一些粗放诊疗方法,使得西医也能“个性化治疗”,精准和个性化是放射治疗的重要革新,靶向性放疗增敏研究就是探索肿瘤特定标志物的过程。希望通过宣传精准放疗在早期肿瘤治疗中的较好疗效,让更多的肿瘤患者接受精准放疗而获益。 |